兩年前,在蘇州留園游覽時,碰上一個三、四歲模樣的小男孩正在哭鬧,孩子自己不愿走路,要爸爸媽媽抱,哭著哭著就坐在地上了。傍邊還有一位奶奶或外婆樣的年長者。這時候,三十來歲的年輕媽媽說:趕緊起來吧,在再不起來,我們就走了,不要你啦。接著,三個大人全都躲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了,有的在柱子后面,有的在角落里。
這一幕正好被我們?nèi)吹搅?,于是,我對那位媽媽小聲說: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我知道你是想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自己走路。但這樣嚇唬他不是一個很妥當?shù)男袨?,一是寶寶看不到你們,會很害怕,二是你嚇唬他,說不要他,他會以為你們真的不要他了,以為要被拋棄了,孩子會感到恐懼,這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為了避免給媽媽帶來更不好的感受,我沒有說這會對孩子形成心理創(chuàng)傷,并有可能影響他一輩子之類的話。)媽媽還沒等我說完最后一句話,就跑出來抱著孩子進行安撫了。我給了她一個大大的贊
這是不是很熟悉的一個情景?相信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干過,包括我自己,我們希望把它作為掌控孩子的手段。比如再不聽話,再不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我就把你送給別人了”、“我就讓警察把你帶走了”等等等等。你會說,我只不過是嚇唬嚇唬他/她,不是真的呀。但你可知道,在幾歲孩子的認知里,是不會分辨爸爸媽媽是真不要他/她,還是嚇唬自己的,他/她全都當真啦。
當兒童被父母威脅拋棄時,他們通常會感到恐懼,而且會強化他們的分離焦慮。當焦慮的兒童會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發(fā)展成一些固有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征,就是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約翰.鮑爾比(《依戀三部曲》作者)說:對年長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被拋棄的威脅不僅會引發(fā)焦慮,而且會引發(fā)憤怒,這種憤怒,其功能是阻礙依戀對象踐行威脅,這很容易變得功能失調。
沒有威脅的愛,是孩子一生用不盡的資源。但有一門課我們都沒學過,那就是“如何做父母,如何愛孩子”。
現(xiàn)在開始,猶未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