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清朝十二帝畫像)

推薦2年前發(fā)布 AI工具箱
36 00

本文主要講的是清朝十二帝,以及和清朝十二帝畫像相關(guān)的知識,如果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不要忘了將本文分享給朋友。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排列順序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

1、努爾哈赤(天命);2、皇太極(天聰);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歷(乾?。?;7、永琰,后改顒琰(嘉慶); 8、綿寧,后改旻寧(道光);9、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tǒng))。

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清代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這里包括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實際統(tǒng)治的君主。

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為清太祖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死后順治帝追尊其為皇帝,旋因罪追奪其本人及其妻子敬孝義皇后、生母孝烈武皇后的尊號,開除宗籍,開棺戮尸,搗毀陵墓。后,乾隆皇帝為其平反,追復(fù)為睿忠親王,恢復(fù)宗籍,修繕陵墓,封其后人為王,世襲罔替。

擴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guān)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lǐng)清軍入關(guān),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tǒng)治者。軍事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quán)。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清朝滅亡后復(fù)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fù)辟和偽滿洲國,二戰(zhàn)末期蘇聯(lián)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參考資料:清朝-百度百科

清朝十二帝順序順口溜是什么?

清朝12位皇帝的排列的順口溜:

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統(tǒng)最悲傷。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tǒng)治者為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guān),建立全國性政權(quán)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guān)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lǐng)清兵入關(guān)。入關(guān)后20年時間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quán)。

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臺灣,完成全國統(tǒng)一??涤呵呦蚨κⅲ诖似陂g,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chǎn)盈豐,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wěn)定,綜合國力遠(yuǎn)勝于漢唐。鴉片戰(zhàn)爭后多遭列強入侵,進行了洋務(wù)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jié)束。

清十二帝都是誰?在位時間都是什么?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

1、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

2、皇太極:1627年-1643年(在位17年);

3、福臨: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4、玄燁: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5、胤禛: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6、弘歷: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7、颙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8、旻寧: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9、奕詝:1851年-1861年(在位11年);

10、載淳: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11、載湉: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12、溥儀:1908年-1911年(在位3年)。

擴展資料

清朝十二帝年號的含義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割據(jù)于關(guān)外,為了提升自己的正統(tǒng)性,所以他的年號就是“天命”,以示自己“受命于天”。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后,改國號金為“大清”,同時改元“崇德”,表示了皇太極為了與大明爭奪天下,必須吸納漢族的優(yōu)秀制度、文化,籠絡(luò)漢族知識分子,所謂“崇德”也就是“崇尚德化”。

順治帝福臨時崇禎帝自縊,明亡于李闖之手,吳三桂引多爾袞的八旗入關(guān),清朝從此問鼎中原。為了逐鹿中原,所以特意年號為“順治”,意思就是“順利治理”,以期能統(tǒng)一華夏。

順治帝駕崩后,年幼的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安寧;熙,興盛,以康熙為年號就表示了清朝希望能在統(tǒng)一全國后,實現(xiàn)國泰民安,萬民康寧,天下興盛。

在康熙治下,國政興隆,之后雍親王胤禛即位。但康熙末年九子奪嫡,胤禛自登位起就流言四起,不但有支持八阿哥的,更有人說康熙實際傳位于大將軍王十四阿哥。所以,特以年號為“正”,意思是雍親王入繼大統(tǒng)是正當(dāng)?shù)?,也就是“雍正”?/p>

雍正帝扭轉(zhuǎn)了康熙末年的貪腐和虧空,留給了他兒子弘歷一個大清盛世,所以弘歷的年號是“乾隆”。乾者天也,隆者昌也,乾隆的意思就是“天道昌隆”,反映了大清盛世之境。

乾隆在位六十年,自己主動退位給了兒子嘉親王颙琰,因為當(dāng)時乾隆只是當(dāng)了太上皇,所以新皇即位是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所以以“嘉慶”為年號,即嘉親王登基,普天同慶。

嘉慶很早就內(nèi)定了他的兒子旻寧為繼承人,封他為智親王,所以旻寧即位后,年號為“道光”,意即“大道光明”。

自道光帝起,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大清陷入內(nèi)憂外患之中,所以道光帝的繼承人奕詝的年號是“咸豐”,咸就是全部,豐就是豐盛、豐富,咸豐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希望普天之下,都能豐衣足食。反映的是大清在內(nèi)外交困中,渴望能讓百姓生活安康。

咸豐帝只有一個獨子,即是貴妃葉赫納拉氏的獨子載淳,并留下八大臣輔政。但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聯(lián)手發(fā)動政變,消滅了八大臣,由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垂簾聽政,所以他們使用了年號“同治”,即兩宮太后與奕等人共理朝政。

同治統(tǒng)治期間,大清更加混亂,太平天國、陜甘回亂、捻軍流竄,同治死后,他的弟弟載湉即位,年號“光緒”。光,光復(fù)、光大;緒,功業(yè)未竟。所謂“光緒”,就是“光復(fù)完成未竟之功業(yè)”,反映了清朝依然試圖重振國力,如洋務(wù)運動、百日維新。

溥儀則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年號是“宣統(tǒng)”。宣統(tǒng)即位時,反清浪潮已經(jīng)席卷全國,以宣統(tǒng)為年號,意思宣告清王朝的正統(tǒng)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滿清十二帝分別是誰?

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崇德)、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歷(乾隆)、颙琰(嘉慶)、?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tǒng))清朝君主(百度百科)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分別是誰?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1、努爾哈赤;2、皇太極;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歷(乾隆);7、永琰,后改颙琰(嘉慶); 8、綿寧,后改旻寧(道光);9、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 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tǒng))。

一 清太祖: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02.21-1626.09.30),享年67歲,葬福陵{沈陽東陵},后金政權(quán)的建立者,為后金首位可汗,1625年遷都沈陽,統(tǒng)一女真各部,創(chuàng)建八旗制度,創(chuàng)滿文,擺脫奴隸制度。

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后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謚號: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武皇帝

二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享年51歲,葬盛京昭陵。崇德8年9月21入葬,1626年,繼位后金可汗,1636年,皇太極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

謚號: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溫寬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母 孝慈高皇后 葉赫那拉氏。

三 清世祖:順治

愛新覺羅·福林(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享年24歲,陵寢:清東陵之孝陵,火葬,在沈陽即位,年號順治,1644年遷都北京,詔定天下,六歲登基,14歲親政

謚號:體天隆運定統(tǒng)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簡稱章皇帝

皇太極第九子,生母 孝莊文皇后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昭圣皇太后)

四 清圣祖: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在位61年,葬景陵,1661年2月17日8歲即位,年號康熙,

平定三藩,遏制俄國確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維護和加強了民族國家統(tǒng)一

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福臨第三子,生母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五 清世宗;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58歲,葬于清西陵之泰陵。1722—1735年在位,年號乾隆雍正,加強君主專制,屢興文字獄,創(chuàng)建軍機處平定青海和蒙古貴族發(fā)動的叛亂,簽訂中俄兩國中段邊界,[八歲沒有父親十歲沒有母親}

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

玄燁第四子,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養(yǎng)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六 清高宗:乾隆

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89歲,葬清東陵裕陵,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年號乾隆

徹底平定蒙古叛亂,加強政府對邊疆的管理,編輯《四庫全書》(也因此銷毀和刪改了大量對清朝不利的書籍)自稱“十全武功”以十全老人自居,1796年,禪位皇太子,自稱太上皇

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圣純皇帝(簡稱“純皇帝”)

胤禛第四子 母親: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

七 清仁宗:嘉慶

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61歲,原名永琰,后為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颙琰,年號嘉慶,

葬昌陵(清西陵)在位時間(1795年-1820年)在位期間清朝已經(jīng)開始走向衰,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腐敗,階級矛盾尖銳,農(nóng)民起義不斷發(fā)生,1813年天理教起義,北京的一只起義軍一度攻進皇宮

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弘歷第十五子,生母 孝儀純皇后 魏佳氏

八 清宣宗:道光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1年(1820—1850年),終年67歲。陵寢:葬于清西陵慕陵,年號道光,虎門硝煙,簽訂南京條約

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颙琰第二子,生母 孝淑皇后 西塔臘氏

九 清文宗: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1831.1-1861.7)享年31歲,1850-1861年在位,陵寢:定陵(清東陵)年號咸豐,在父親手里接了一個破爛攤,在位初期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相繼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lián)軍一直打到帝都,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從此沒在返皇宮

謚號: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旻寧的第四子,生母 孝全成皇后 鈕祜祿氏。

十 清穆宗: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 。年號為“祺祥”。六歲即位由慈安慈禧垂簾聽政,慈禧掌權(quán),1873年親政,慈禧仍控制朝政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nóng)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wù)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guān)系。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fù)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謚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恭寬毅皇帝

奕詝獨子 生母孝欽顯皇后 葉赫那拉氏(即慈禧)。

十一 清德宗:光緒帝

愛新覺羅·載湉,載湉四歲登基,由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18歲。此后雖名義上歸政于光緒帝,實際上大權(quán)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1898年,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進行“戊戌變法”,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囚禁慈禧,但被袁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頤和園。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暴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無子

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父親:奕譞(醇親王) 咸豐帝 母親:葉赫那拉氏

十二 宣統(tǒng)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tǒng)”,通稱宣統(tǒng)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詞條還介紹了根據(jù)其歷史事跡改編的電影《末代皇帝》,以及溥儀的自傳小說《我的前半生》等內(nèi)容。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內(nèi)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沒有謚號沒廟號。父親是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弟攝政王載灃,生母是慈禧寵臣榮祿子女。

擴展資料: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zhuǎn)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領(lǐng)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tǒng)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脫離了明朝的統(tǒng)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zhàn)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遠(yuǎn)在山海關(guān)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guān)。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個月后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guān)內(nèi)的統(tǒng)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清朝十二帝順序?

清朝十二帝的順序是:1.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lǐng)、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于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2.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時-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時),愛新覺羅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

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稱天聰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zhàn),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族,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3.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 [75] 年號順治。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quán),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wù)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4.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zhí)政初期,國內(nèi)國際形勢非常嚴(yán)峻。面對嚴(yán)峻局勢,他堅持大規(guī)模用兵,以實現(xiàn)國土完整和統(tǒng)一。

5.清世宗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積極經(jīng)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6.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xù)訓(xùn)政,實際行使最高權(quán)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quán)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7. 清仁宗睿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年號:嘉慶。清仁宗?;实郏?760-1820年),愛新覺羅氏,原名永琰,后為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颙琰,年號嘉慶,世稱嘉慶皇帝。

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颙琰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時大奸臣和珅,將和珅的金銀財寶等價值連城的物品全部歸屬自己所有。嘉慶帝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的勢頭。

8.清宣宗成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擷芳殿中所。年號道光。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屎笙菜D氏。

嘉慶四年(1799年)被密建為皇儲。嘉慶十八年(1813年)封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頗思勵精圖治,振衰除弊。

9. 清文宗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滿族。宣宗旻寧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即位,年號咸豐。時政治腐朽,內(nèi)憂外患交困。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出師北伐,直逼京師。清廷集八旗、綠營兵主力及湘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對外則妥協(xié)投降。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1858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大沽炮臺后,咸豐帝派桂良、花沙納與英、法、俄、美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大肆掠劫珍寶財物,焚毀圓明園,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命弟奕?留京求和,同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又被迫簽訂喪失大片領(lǐng)土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

1861年病死于熱河行宮。葬遵化定陵,廟號文宗,謚號顯皇帝。

10.清穆宗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清穆宗(1856—1875)即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5年在位,文宗長子。咸豐十一年(1861)六歲即帝位,由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輔佐,定年號祺祥。同年九月其生母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等發(fā)動政變后,改年號為同治。由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實由慈禧太后掌權(quán)。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親政,仍由慈禧太后掌權(quán)。次年底病死。葬遵化惠陵,廟號穆宗,謚毅皇帝。

11.清德宗景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清德宗景皇帝1871年—1908年(在位34年),一心想要中興清朝,主持了維新變法,但是最終卻由于袁世凱告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了瀛臺,最終年僅30多歲便郁郁而終。

12.【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tǒng)。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tǒng)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清朝十二帝畫像的出處及含義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版權(quán)聲明

相關(guān)文章

暫無評論

none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