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爾茨訪華”為世界關注之際,俄媒突然爆料:“德國政府警告前總理默克爾必須謹慎開支”,或許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朔爾茨訪華是如何的迫切和必要。
人走茶涼?
且看英國前首相特拉斯,盡管只做了45天首相,但特拉斯每年有權獲得每年11.5萬英鎊英鎊的公共職責成本津貼,而默克爾擔任了16年德國總理,在辭職后原本有權獲得每月1.5萬歐元的養(yǎng)老金和一間小辦公室,卻遭到了德國政府的警告,經(jīng)濟緊張,要求默克爾謹慎支出。
要知道,曾經(jīng)在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借助俄羅斯廉價的能源、中國的廣大市場,讓德國制造業(yè)充滿活力,當失業(yè)浪潮席卷全球時,部分歐洲國家青年失業(yè)率高達百分之五十的時候,德國的失業(yè)率卻處于百年來的最低點,這些成果使得當時的德國在歐盟中起著領導作用。
然而在新政府上臺后,其中的親美勢力開始割斷德國對俄、對華的聯(lián)系,甚至指責默克爾在“北溪”中的動作為“錯誤”。但追隨美國的惡果很快出現(xiàn)了,德國遭遇了“價值觀盟友”美國對能源、制造業(yè)、經(jīng)濟的多重背刺。
所以,以務實見長的朔爾茨,頂著西方輿論大環(huán)境下的壓力,要到中國談合作。朔爾茨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但他毅然前來,強調(diào)了“不脫鉤斷鏈”的合作,強調(diào)了反對搞陣營對抗。
朔爾茨的一些動作像極了曾經(jīng)尋求德國機遇的默克爾,早年的默克爾用一句話概括,也是“意識形態(tài)高于經(jīng)濟利益”,但在多次訪華后有了新的認識。
默克爾被警告,確實有些人走茶涼,但有些務實的精神又留下來了。
德國剛需
為什么朔爾茨能頂著壓力來華,一是個人政治魄力,二是不得不為。
美國的謀劃,一方面是俄烏沖突中美國4倍高價出售能源,一方面是瘋狂加息,死命從歐洲摳錢,讓美國雖然依然嚴重的通脹形勢,在進一步惡化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歐洲遭美國一番移花接木地盤剝,出現(xiàn)了通脹率超過10%的慘況,而制造業(yè)立國的德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更是高達11.6%,通脹率比整個歐元區(qū)還高。
所以朔爾茨也迫切需要訪華,甚至拒絕了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一起訪華的建議。
頂著壓力批準中企在漢堡港的股份收購,朔爾茨帶著十足的誠意,是想來解決問題求合作的。朔爾茨前來帶著德企團,是求同存異想經(jīng)濟,如果馬克龍來,則更多的是談政治。所以,不管是作為近年來“歐洲訪華首位領導人”的決心,還是穩(wěn)妥完成該談的事,朔爾茨都有自己的打算。
美國一定會繼續(xù)干擾破壞,但朔爾茨對于“伙伴”關系的重申,是互利共贏的追求,這也將為其他歐洲國家樹立榜樣,有助于把中德關系塑造成一種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示范。
這是個好的開始,也是在這個動蕩國際局勢下的重要一步。(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