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長河,華夏文明可謂是人才濟濟,不過很多時候縱使是這些驚才絕艷的人才也抵擋不住時代的力量,而南朝第一帝劉裕就是一個生不逢時的絕世英杰。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南宋著名詩人辛棄疾這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辛棄疾在詞中高度贊揚了劉裕的軍事能力,指出他當年揮軍北伐時,氣勢之強如同猛虎。實際上后世之人對于劉裕的評價普遍很高,譬如“南朝第一帝”“定亂代興之君”等,不過空口無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裕那傳奇的一生……
不同于歷代許多皇帝,劉裕小時候的生活狀況十分不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底層人物。對此《資治通鑒》這樣寫道:
“初,彭城劉裕,生而母死,父翹僑居京口,家貧,將棄之?!?/p>
《宋書·劉懷肅傳》對此也有提及:
“初,高祖產(chǎn)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議欲舉高祖。高祖從母生懷敬,未期,乃斷懷敬乳,而自養(yǎng)高祖?!?/p>
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劉裕只能依靠砍柴和販賣草鞋勉強維持生計,但這樣清貧的日子不僅沒有讓他沉淪下去,反而更加堅定他想要出人頭地的決心,長大后胸懷大志的劉裕選擇了去參軍,開始他漫長的軍戎生涯。
或許是上天垂憐他,一次偶然的機會降臨在他身上。
公元399年,孫恩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天下皆驚,在這一場鎮(zhèn)壓反叛的戰(zhàn)役中,有一名大漢手持長刀,有著猛虎下山的氣勢,他一個人追殺數(shù)千人就像虎入羊群那般大殺四方,嚇得敵人四處逃竄,他就是劉裕,此戰(zhàn)之后,那個在街頭販賣草鞋的窮小子已經(jīng)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軍官劉裕,他的非凡人生正式開啟。
隨后劉裕憑借著自己非凡的軍事以及過人的膽識一路高歌猛進,在被世族門閥壟斷的東晉末年殺出重圍,為東晉的穩(wěn)固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自幼胸懷大志的劉裕并不滿足于此,他在等待一個讓自己登頂?shù)臋C會。
公元420年,劉裕見時機成熟便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為“宋”,即位后劉裕先后殺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后秦姚泓四個皇帝,又出兵向南征討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在位期間,劉裕實施了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吏治、振興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宋朝的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后來的“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只可惜他年事已高,在位僅兩年便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劉裕一生中最值得他人稱道的事跡莫過于北伐,自西晉因永嘉之亂滅國以來,北方中原的大地就一直被那些胡族掌控著,長期處于混亂狀態(tài),而偏安江南的東晉雖從未放棄奪回中原的念想,百年來不斷地北方,但即使有祖逖、庾亮、桓溫、謝安等人在,北伐也一直是以失敗告終。
反觀劉裕,他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東晉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他一生兩次北伐,先后破南燕,滅北魏,亡后秦,收復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同時光復了洛陽、長安兩都,雖然長安在一年多后又重新淪陷,但此時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全部劃入劉宋版圖,倘若將當時的天下劃分為七塊的話,劉宋王朝獨占四塊。唐代史學家朱敬這樣稱贊劉裕的北伐:
“西盡庸蜀,北劃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劉裕有著非常杰出的軍事才能,縱然是在群星璀璨的戰(zhàn)亂年代仍然能脫穎而出,無愧“南朝第一帝”的名號??墒俏覀円矔行┮苫蟆热粍⒃H绱藚柡?,那為什么他不能在有生之年統(tǒng)一天下呢?
在我看來,人道寄奴劉裕無法一統(tǒng)天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手實力強勁
雖說劉裕能力出眾,但是想要一統(tǒng)江山,他的主要對手胡夏天王赫連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都不是省油的燈,匈奴人赫連勃勃生性嗜血殘暴,可是軍事才能不凡,而且他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又配備全天下最精良的軍隊器械,劉裕想要在北方山地條件下戰(zhàn)勝他實非易事。
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也算一名有為之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對北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國力大增,毫無疑問,對于劉裕來說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可想而知劉裕北伐困難重重。
第二、后方不穩(wěn)定
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內(nèi)”,一個國家連大后方都無法治理好又談何開拓疆土呢?劉裕北伐之時曾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劉穆之鎮(zhèn)守后方,結果在攻占長安之時他因病去世,劉裕收到消息后頓感后方不穩(wěn)便火急火燎地趕回建康,只留下自己的幼子劉義真,王鎮(zhèn)惡、沈田子等大將以及一萬士卒鎮(zhèn)守長安,后來長安發(fā)生內(nèi)亂,王鎮(zhèn)惡被殺,胡夏天王赫連勃勃又趁機偷襲長安,最后辛辛苦苦收復的長安再次淪陷。
這次北伐失敗也成為了后世之人詬病劉裕的一個把柄,他們認為劉裕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個人的死亡就撤軍,而是在心底就沒有想要統(tǒng)一全國的決心,北伐只不過是他給自己撈取資本的手段罷了。
實則不然,我們要明白劉裕崛起的根基是京口北府兵集團,表面上以劉裕為首但是集團內(nèi)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團結,其中威望和權力和他相近的劉毅就曾發(fā)起叛亂,因為無法服眾,京口集團就只能靠劉裕和劉穆之一外一內(nèi)維持統(tǒng)治。劉穆之一死,劉裕對于京口集團的控制力大大減弱,這也是他得到消息后立馬趕回建康的原因。
就拿三國時期的曹操作為例子。曹操一生戰(zhàn)功卓絕,自覺勞苦功高的他而后更是自封為魏王,但是這般做法卻引起了漢室忠臣的不滿,為此發(fā)生過多起叛亂,就連跟隨他數(shù)十年的荀彧也自盡而亡。
再看看劉裕,寒門出身的他沒有強大的宗室力量作為支撐,但東晉王朝又是由世族門閥所主導的,盡管劉裕憑借著赫赫戰(zhàn)功暫時穩(wěn)定了局勢,可朝中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反對力量伺機而動。一旦建康發(fā)生禍亂,劉裕就很可能失去自己立足的根基,更不要提一統(tǒng)江山了,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劉裕還是會撤軍回到建康。
第三、心有余而身不行
眾所周知,劉裕是老來得志,他借住鎮(zhèn)壓孫恩起義展露頭角之時已經(jīng)33歲了,隨后又進行了漫長的征戰(zhàn)生涯,等到他北伐攻占長安之時已達54歲高齡(古人平均壽命都不長),僅僅過了五年他就撒手人寰了,在當時北方還有胡夏、北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jù)政權,縱使劉裕有萬般本領也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將這些北方政權全部擊垮,況且這也是對于軍隊的極大負擔,所以,身體是制約劉裕一統(tǒng)天下的原因之一,或許他再多活幾年,歷史就會改寫。
第四、用人方式不當
劉裕離開長安后,沈田子與王鎮(zhèn)惡性格不和,隨后他向劉裕進讒言稱:“王鎮(zhèn)惡祖父王猛甚有威望,駐守長安不可信。”但是劉裕不但沒有調和彼此的關系,反而回答道:“鐘會之所以不能成功叛亂,就是因為有衛(wèi)瓘呀。有道是‘一頭猛獸也比不上一群狐貍’,你們既然有十多人,為什么還要懼怕王鎮(zhèn)惡呢?”
劉裕言外之意是必要時刻他們可以團結起來殺死王鎮(zhèn)惡,于是得到劉裕默許的沈田子立刻就殺了王鎮(zhèn)惡,而后自己又被王修殺死,最后劉義真又殺了王修,如此內(nèi)耗使得關中部隊實力大大減弱,最后被赫連勃勃鉆了空檔,輕而易舉地拿下長安,就這樣,劉裕千辛萬苦打下的北方據(jù)點毀于一旦。劉裕如此管理手下將領,如何能夠服眾?
對于這一件事,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鑒》中批評道:
古人有言:“疑則勿任,任則勿疑?!痹<任?zhèn)惡以關中,而復與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為亂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堅凝之難?!毙旁眨?/p>
由此可見,劉裕用人方式不當,這同樣是他無法獲得更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五、不懂得化敵為友
有句話說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币粋€人想要建功立業(yè),就少不了其他人的幫助,僅僅憑借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而劉裕一生征戰(zhàn),幾乎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吸納外來勢力壯大自己,只懂得一味地殺戮,這也是他無法統(tǒng)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滅南燕時,即使有韓范勸諫劉裕依舊無動于衷,仍然進行他血腥的殺戮:
“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馀,夷其城隍,送超詣建康,斬之?!睖绾笄貢r:
“裕收秦彝器、渾儀、土圭、記里鼓、指南車送詣建康。其馀金玉、繒帛、珍寶,皆以頒賜將士。秦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阪降,東平公贊帥宗族百馀人詣裕降,裕皆殺之。送姚泓至建康,斬于市。”
不懂得化敵為友充分利用其他人的力量,僅僅依靠屠殺的手段讓天下人臣服,誰問這樣的朝代能夠維系多久?又如何讓百姓歸心呢?司馬光對于劉裕的做法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晉自濟江以來,威靈不競,戎狄橫騖,虎噬中原。劉裕始勸王師剪平東夏,不于此際旌禮賢俊,慰撫疲民,宣愷悌之風,滌殘穢之政,使群士向風,遺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跡其施設,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蕩壹四海,成美大之業(yè),豈非雖有智勇而無仁義使之然哉!”
不可否認,劉裕的確是一個難得的英杰,戎馬一生建立了劉宋王朝,打破了胡族獨步天下的局勢,為漢族的恢復發(fā)展贏得了生存空間,稱其為民族英雄也不為過,但是因為主客觀的原因,他未能在有生之年成功北伐,一統(tǒng)江山,給后世之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
最后以陸游的《讀史》結尾:
蕭相守關成漢業(yè),穆之一死宋班師。
赫連拓跋非難取,天意從來未易知。
(史料來源《資治通鑒》、《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