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是清朝初期的一支勁旅。清朝將八旗定為最高等級,用以統(tǒng)治、掌控其他民族的軍隊。當清朝在北京建都后,滿洲八旗已不僅僅是軍事組織,還是朝廷統(tǒng)治全國的工具。不僅各旗首領甚至連普通旗人也世襲罔替,享受種種特權,到了清末時,當年縱馬天下的八旗已經(jīng)退化成一群不學無術,提籠逗鳥之徒。
綠營:漢軍八旗,組建于順治元年(1644年),滿足的八旗軍在統(tǒng)治全國后,兵力明顯不足,不得不招降招募明朝降軍,這樣以漢人組成“漢八旗”,他們以綠旗為標志,故稱綠營。綠營的地位低于“八旗”。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后,綠營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一觸即潰,光緒帝即位后對綠營進行裁剪,從此綠營也就消失在歷史舞臺。
軍服:
由于八旗軍是以冷兵器為主的舊軍隊,八旗、綠營的軍戎服飾仍然由鎧甲和戎服組成。晚清的鎧甲己基本上是一種布制的甲衣,這種甲衣分為兩種,一種只在前胸后背和腿部等要害部位釘綴一些薄鐵片于面里夾層之間,另一種全都是用雙層布帛制成,兩層布之間鋪一層經(jīng)過加工的綿絲絮,這種絲絮對鳥槍等彈丸具有一定的防護功能。這兩種布面甲表面都還要釘一層泡釘。形制如清初的上衣下裳,絲毫沒有改變,穿在戎服外面后,束上勒甲條,再戴上鐵或皮革制成的胄,完全是舊式鎧甲形象。
綠營的軍官所用的甲衣也應是這種形制。實際上從清中后期開始作戰(zhàn)己不再穿戴甲衣,只穿平時的戎服了。原因就在于火器這時己大量使用,槍炮的洞穿力己經(jīng)使老式鎧甲完全喪失了防護作用,穿著匕只能是一種累贅。士兵的戎服,頭上冬裹頭巾,夏戴紅珠涼笠。窄袖衣,外罩無袖馬褂,馬褂的前胸后背有一塊圓形的布,上書部隊番號下穿小口褲,腳上布靴或布鞋。
2.勇營及北洋海軍軍服
勇營源于湘軍,湘軍是曾國藩利用清廷急需生力軍鎮(zhèn)壓太平軍的機會,從組織地主團練武裝逐步發(fā)展形成的,因?qū)㈩I士兵大部分都是湖南人故稱湘軍。后李鴻章的淮軍也并入勇營中。
勇營的武器裝備、軍事訓練方法雖然比之八旗綠營具有明顯的先進性,但是在軍隊的組織結構、編制方面仍然繼承了舊軍隊的模式,特別是在軍服方面,基本上是由綠營兵的服飾改換而來,但有一個明顯特點,即把徒有虛名的布面甲也完全廢棄了,無論官兵,作戰(zhàn)只穿布制服裝。
北洋海軍是由李鴻章一手創(chuàng)建的,因此北洋海軍也屬于淮軍系統(tǒng)。但是海軍官兵的招募訓練,難度與要求遠遠高于陸軍,比一般的水師也要高出許多,更何況北洋海軍購置的兵艦都屬于當時世界一流的,要操縱、掌握這種技術難度很高的兵艦,除了直接聘請西方專業(yè)技師外,清廷也派出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去海外留學。
北洋海軍的中下級軍官全部頭戴黑緞結頂瓜皮帽,身穿盤領鑲邊如意頭紋上衣,衣服前開襟上下五顆盤扣。下穿與上衣面料同色或白色長褲,這種藍色上衣和白色軍褲的組合是西方海軍標準的半白服搭配法。腳穿黑布高筒靴。水兵則像陸軍一樣頭裹黑色頭帕,身穿中式盤領盤扣上衣,下穿同色長褲,腳上是穿黑布薄底靴,腰中系有寬布腰帶。
致遠艦全體水兵合影圖
北洋海軍的秋冬服
水兵列隊圖
北洋海軍軍管帶(艦長)秋季軍服
3.外國雇傭軍“中國軍團”的軍服
中國的雇傭軍,在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太平軍中就曾雇傭過由外國人組成的、專門操縱使用西方的洋槍洋炮的軍團,甚至滿清皇帝也是在1860年期間聞聽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謀求以奪取上海為橋梁與西方國家建立直接聯(lián)系,希望得到西方社會的承認與支持,特別是包括軍艦之內(nèi)的各種先進武器支援的消息后才最終下定決心搶先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聘請專家、輸入洋務的。當時的湘、淮軍也都雇傭外國軍人,著名的淮軍洋槍隊就是由美國人華爾組建訓練,指揮作戰(zhàn)的。而“中國軍團”則是由英國政府組建為外國殖民者服務的屬于外國的軍隊,這是大清帝國衰敗軟弱的產(chǎn)物。這支軍隊的軍服,完全是按殖民政府的意愿,照搬英軍軍服設計制做的。
1899年組建的中國軍團的夏裝是按英國皇家海軍的軍服所制定,為白色緊身上衣,暗藍色寬松褲,褲角先是在小腿下部扎緊,后改用黃色卡其布綁腿。白色襪子腳穿短筒皮靴,腰纏紅色寬布腰帶、外系棕色皮腰帶,皮腰帶上掛兩個子彈夾,腰帶上連有眉帶,兩根眉帶的胸前部位上也各有5 個子彈袋,頭戴淺頂寬邊禮帽,辮子盤于頭頂掩在帽下。
冬裝則是立領、右側衣襟雙排銅扣暗藍色上衣,肩上有橫絆肩帶。暗色褲子和綁腿,頭戴類似穆斯林包頭巾式的帽子,帽子正中嵌有“中國軍團”的帽徽。冬裝的衣領上也有同樣的徽章。
“中國軍團”士兵夏季軍服
“中國軍團”穿冬季軍服的翻譯
4.袁世凱“新建陸軍”
張之洞等創(chuàng)建的“定武軍”、“自強軍”仍采用勇營一類的舊式軍服,但到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頭上仍都是包巾帕的,以裹束發(fā)辮。上穿是對襟盤領長袖衣,前胸后背有用于書寫部隊番號的圓白布,一如八旗兵丁,下束布戰(zhàn)裙,里面應該穿褲,腳上黑短靴,軍衣戰(zhàn)裙鑲紅色包邊。
新建陸軍中軍士兵服飾簡圖
身穿新建陸軍禮服的段芝貴像
穿常服的新建陸軍軍官
一等軍官的禮服帽,帽墻(指揮官的圓形直立帽箍)上左右兩側豎綴三道金線,橫綴一至三道金線以區(qū)別三級,肩章用金線編織,在帽頂、領章、帽徽上均莰紅色結頂、圓珠:二等軍官的帽墻左右兩側豎綴二道金線,橫綴一至三道金線以區(qū)別三級,肩章由二條金、一條紅兩色線編織,帽頂、領章、帽徽上均嵌藍色結頂、圓珠;三等軍官的帽墻上左右豎綴一道金線,橫綴一至三道金線以區(qū)別三級,肩章由兩條紅、一條金色線編織,帽頂、領章、帽徽上均嵌白色結頂、圓珠。軍佐的四章則都用銀線表示,如肩章:一等為銀線編織,二等二銀一紅,等則反之;帽徽、帽頂、領章嵌珠、結頂也分紅、藍、白三色。軍官的領章和袖章用金線表示,領章的三等九級方法相同,都是一至三條金線區(qū)別三級,輔助區(qū)分三級的是龍形領徽的含珠顏色,即紅、藍、白代表上、中、下三等。袖章的表示方法參用領章,衣袖口橫綴一至三條金線區(qū)分三級,又在橫金線之上綴己一至三條金線組成的盤花金辮以代表上、中、下三等。軍佐的標識與軍官相同,惟所有用金線表示之處均改為銀線。褲章則一等是三條線,二條寬中間夾一條細線,二等為二條寬線,三等軍官和軍佐都為一條寬線。在軍官和軍佐的肩章上還釘綴金色(軍官)、銀色(軍佐)的團蟒徽章以輔助區(qū)分一 三級。而禮服帽頂?shù)慕Y頂、嵌珠實際上是清代官帽“頂戴花翎”的遺制,在正式使用新軍服的初期保留了一段時間,其后不久就將它去除了。
演習中的新軍炮兵,右一軍官戴的軍帽頂上有嵌珠
新建陸軍的兵種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