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象鼻山

推薦2年前發(fā)布 AI工具箱
369 00

廣西陸軍小學堂創(chuàng)始人蔡鍔

離開王城公園,來到象鼻山。

偶遇蔡鍔雕像。

桂林和昆明的聯(lián)系 3。

銅像塑得很好,是意氣風發(fā)的蔡松坡先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大象的背影和側面

終于見到象鼻山了。

山形的確像頭巨象,長鼻伸入江中,豪飲漓江水。

不過我覺得也有點像穿山甲的身形。

只是穿山甲的吻尖一些。

也許是昆明南站的保護穿山甲宣傳展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杰倫作為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呼吁我們別吃穿山甲,也別買它的鱗片。

跑題了。

最佳拍攝點被竹筏遮擋

鏡頭拉近,水月洞。

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

自唐宋以來,這里就是游覽圣地。

多云,深秋,干旱,象鼻山上的樹木凋零枯萎,好像動物換季掉毛一般,光禿禿的部分,露出灰色巖塊,并不是最美的時候。

收費拍照的竹筏把最佳拍攝角度遮擋住了,很難避開。

當年的MV

我找出這首歌,原來1994年這里也有竹筏,老傳統(tǒng)了。

現在的竹筏顏色是原色,不像當初那般五顏六色。

景區(qū)的設施最好在樣式、色調、材質等方面,和風景融為一體,不突兀,不扎眼。

寫到這里,我又想起寧夏沙湖景區(qū)的垃圾桶了。

各種大象

因此地叫象山,景區(qū)很多大象造型。

我試圖找到所有的大象,留個影。

去年云南西雙版納大象北遷的事兒,還記得嗎?

宋代,野生亞洲象主要分布在兩廣、云南以及貴州、閩南地區(qū)。

《宋史·食貨志上三·漕運》提到由廣南地區(qū)運送到京城開封的物資有犀牛和大象,“廣南金銀、香藥、犀象、百貨,來運至虔州而后水運”。

北宋時的“廣南”包括今廣西和廣東兩省。

明代廣西東部野象很多。

明代在今南寧東面的橫縣設立了馴象衛(wèi),意味著這些山地可能都有野象分布。

明朝政府派出二萬士兵來驅捕野象,可見當時廣西東部野象數量之多,以及危害程度之嚴重。

清代,《乾隆府廳州縣志》卷四四《南寧府》土貢有象。

但到了清代后期,亞洲象分布范圍迅速縮小。

在兩廣地區(qū)最后消失可能在19世紀中期。

(以上內容引用自《存在于中原地區(qū)的大象,為何只在云南?2000年氣候變化這么大?》,作者棠棣tandy)

廣西自清代后期,再無大象。

只有一座萬年來,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匯流處的象山,依舊在潺潺江水中,歷經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美不自言。

付費拍照的道具

天空之鏡、竹筏、涂得五顏六色的“我在桂林等你”的玻璃瓶、畫框、玻璃球……

網紅拍照道具,和大理洱海邊一樣一樣的。

游客不多,付費進去拍照的很少。

我利用畫框、玻璃球、玻璃瓶,拍了幾張。

一水抱三山,象山、穿山、塔山。

有明代古塔的就是塔山。

它與穿山在百萬年前為同一山體,后地殼上升,水面下降,山體分離,成獨立的孤峰。

穿山,這名字古怪。

我拍的照片角度不夠好,隱隱能看到山腰上有一個中空大洞。

這里有許多奇妙的溶洞,分層散布,穿透全山,故稱“穿山”。

象鼻的兩側

魚鷹回首,水月洞天。

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云: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

可是這樣的場景只能想象一下,下午6點半,景區(qū)關閉。

哪能體會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泛舟于水月洞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之景象!

象山酒窖

封山,繞著象鼻山的山腳走,聞到一股子在宜賓聞過的味道。

原來是三花酒的酒窖。

米香型白酒,我寡聞了。

白酒有 12種香型,我只知道醬香和濃香。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三花公司就在象鼻山的漓江中打井,汲取地下清泉釀酒。

三花酒釀造歷史可追溯到南宋,被譽為“桂林茅臺”。

作為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我打算網購一瓶給老爸嘗嘗。

寫到這里,暫停,查哪12種香型。

然后打算每一種香型買一瓶價位合適,執(zhí)行GB/T10781標準的,送給老爸喝。

熟悉的,重溫滋味。

陌生的,嘗個新鮮。

桂林石刻

有攝影師駐扎在象鼻后拍照,大聲吆喝:免費。

后來我在七星巖拍了一張免費的,才知道免費給1寸的照片,放大后加框的要付費。

愿意買的人不算多。

一個狹長的洞穴

白天可以泛舟靠近水月洞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可怎樣才能看到?

從巖洞往外張望,象鼻深深地插入水中,巖石上刻有“水月洞”三個字,沒有上色,不太明顯。

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古人在朗月當空時,泛舟漓江,穿洞而過,煮酒烹茶,高談闊論,舉杯邀月,當是美哉妙哉的天地之景。

在此美景下,詩詞歌賦信口占來,渾然天成。

今人難有機會賞此美景,也就吟不成句,作不了詩了。

又見摩崖石刻

這里最早石刻是1079年,曾布等6人的題名。

凡名山大川,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到此一游,總愛在山崖上刻下尊姓大名、年月日,做官的或曾做官的,照例在姓氏前冠以長串的頭銜,意猶未盡者,更要題詩一首,或者簡述此行的經過、同游的伙伴。

這類文字,就是摩崖題名。

這不就是如今的“某某到此一游”嗎?

當然古人講究,費時費錢,延請工匠摩勒上石,而且題名的多是文人墨客,文字、書法總還說得過去。

曾布是曾鞏的弟弟,元豐元年(1078年),曾布以龍圖閣待制的身份出知桂州。

龍圖閣是北宋的皇家文化機構。

收藏有宋太宗御書、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冊、譜牒等。

1007年,設龍圖閣學士,為正三品。學士下設直學士、待制。

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故民間戲曲小說中也以“包龍圖”稱之。

那曾布也可稱為“曾龍圖”嗎?

和漓江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 版權聲明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none
暫無評論...